English

本人不姓“马”

2001-02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编者按 出版物上“屡禁不止”的文字校对错误已经成了让人心烦头痛的顽症,虽然批评之声不断,改进却很缓慢。有时错得尚情有可原,有时却错得毫无道理。读读下面这篇文章,您就明白了。我们并非只愿消极地曝光,更希望听到各方对改进编辑校对工作、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有价值的建议。

近读吴小如先生的《书报校对质量堪忧》一文(见《中华读书报》2001.2.7),本人有同感。只是吴先生所举的“案例”还算不上很典型,比这更令人“堪忧”的现象还多着呢!仅以本人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书稿为例,就足以说明书报校对的质量是何等的令人失望。

两年前,本人曾与他人合编一本中国文学史,我负责编写现代文学部分,共9万字。但书印出后却发现错误竟达20处之多,有的错误甚至令人啼笑皆非,如丁西林的成名作《一只马蜂》竟然成了《一只马蹄》,作家阿英成了“阿美”,丽尼成了“丽民”,康白情成了“康白清”,麦克昂成了“麦支昂”;作品《黑字二十八》变成了《黑鸟二十八》,《牛全德与红萝卜》成了《牛金德与红萝卜》,《蒲剑集》成了《蒲钊集》,甚至四川省的“四川”竟然变成了“田川”,简直是错得一塌糊涂!

无独有偶,最近本人又应邀为某出版社撰写一篇关于巴金《家》的导读文章,是写给中学生看的。就在年初,新世纪刚刚开始,书很快就寄来了,本人分外高兴。打开书的扉页,看到目录,却怎么也找不到孙某的名字,诧异之中突然发现有一个“马庆升”,仔细翻看马某的文章才知道这正是孙某的拙作,原来我是被莫名其妙地改名换姓了。我至今还纳闷:“孙”怎么会被看成“马”呢?吴先生批评的靳羽西的“靳”被排成“勒”字,字形上还有相似处,而“孙”与“马”无论读音或字形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,况且文末的作者介绍中还分明写着本人的真名实姓,校对竟然全无察觉,我也被不明不白地张冠李戴了。搞错了姓名这本是小事一桩,更应重视的是作为中学生的导读文章,是不应有知识性错误的,否则会贻害无穷。拙作曾提到巴金的“爱情三部曲”(雾、雨、电),“雾”竟被误为“雷”,变成了“雷、雨、电”,倘若中学生没有读到原著,还会以为有一个“雷、雨、电”的“爱情三部曲”,岂不误人子弟。

校对质量如此令人堪忧,反映了某些出版单位没有摆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。往往为了抓档期、赶速度,仓促出书,清样出来既不让作者过目,又不认真校对,不出错误才怪呢!须知,错误多了,出版物也会成为不合格产品,丧失了读者也必定会丢掉经济效益。

现在的问题是出了错怎么办?怎样设法纠正?有的出版单位只是向作者表示“歉意”,并不公开更正,白纸黑字已经印出,错误仍然到处“流行”。有的出版单位对作者的申诉或读者的批评竟然不理不睬,尽管错误百出,也照旧发行,你也奈何他不得,也无人追查他们的责任,这恐怕也是校对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。但愿我们的校对工作者,多一些责任心,再多一些责任心,至少再也不要出现张冠李戴、令人啼笑皆非之类的事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